您现在的位置: 姜黄 > 姜黄入药 > 正文 > 正文

苏运卿蒸馍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0/11/8 19:47:57
北京哪家治白癜风医院最好 http://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蒸馍,是一种技能,与人的生活可谓息息相关。“吃馍,喝汤”是咱北方人的饮食习惯,应该是每个家庭主妇最基本的本领。过去女人如果不会蒸馍,怕是一家人就难以生活,这是每天的必备功课。大的家庭天天要蒸馍。现在城乡都有卖馍的,但闲下来,还是自己做的好吃。

看上去十分简单的一件事,但做起来也十分繁琐,它有一套程序。在这个程序的操作过程中,因人而异,得到的结果是千差万别的。这里面有经验和技巧。个中缘由全凭自己体会和摸索。

下边我结合自身体验,叙述一下传统的蒸馍过程。或许有人说,你一个大男人,谈女人的手艺,未免有点班门弄斧吧。我说说,如果在行,你也许认可。如果不沾边,就作为一个笑料吧,算做我的自嘲。

蒸馍,首先是发面,要拿出一块干酵面,我们这儿叫老面,就是上次蒸馍预留下拳头大的一个面团,放在面缸或者面盆里,这团老面,外表硬,内呈蜜窝状,发酸味。

把这团老面,泡在小盆里,或碗里,不用搅动,到了晚上,将上面的水倒出后,往里面搅入一瓢面,变得泥泞。事实就是接种酵母。夏天,就随便放在屋里;冬天,就要把小盆放在暖和的地方。农村人就把它放在窑洞里,用一包麦草铺在地上,并烧一个热砖,把它放在麦草上,不能太热,否则会引燃麦草。然后放上面盆,盖上笼布,再加盖子,用麦草围上。如没有窑洞,就放在火炉旁,不可太近,也不可太远。近了会烤干,远了不热,发酵不好。

第二天一早,面已有了气泡,发酸,倒入适量面粉,转着圈揉,将酵面揉到均匀,倒入温水(不能是开水,否则面会烫熟。也不能太凉,水稍烫为好。)然后用力揉,把盆内所有的干面揉成团,可以是好几团,揉好后,放在案板上。在案板上,把这几小团揉和在一起,揉匀后,放在盆中,顶部仍用盖子或另一个盆盖上,放在温暖处,一小时后,面膨胀起来了,将上面的盆或盖顶起,几乎要流出来---面发的太好了,膨胀如产妇的乳房。揪起一团,内部如丝丝缕缕的旧棉絮,有大小窟窿,浓烈酸味。

这时,将碱面倒在案板上,用刀背抹过,或用杆杖碾细,不留一丝小疙瘩。一大盆面,需掌心大小的碱面来兑,并且要一次兑好。用碱的多少,全凭主妇的经验,初学者极难掌握。如果发现面仍然发酸,第二次兑时,面已揉硬,不容易兑进去。碱揉进面里,能很明显地看见化学反应,是一种淡淡的黄绿色渗透进象牙白里,开始还扯着长丝,用力揉后,黄绿色渐渐被湮没,面条变的有些姜黄,迥异于白面,某种气味,碱的味道吧。将酵面的酸味完全覆盖。这时面需要一遍一遍的揉下去,大团的虚腾腾的发面,终于变成宽大的长条,瘫软着,再将两头对折,出现一个面枕头。用力揉下去,揉下去......

这需要的是力气,揉的越匀越好,有时面团大,可以用刀切开,分段揉,各段揉一会,再混合成一团揉,再分开,再合在一起。……

觉得合适了,就用刀子切一块面,凑在鼻子前嗅嗅,是碱味,又用舌头尖舔舔,嗯,不酸。这时,如有火炉,用刀切一小团,放在火上烤一会,就熟,尝一下,不酸,就开始掐节了。这个烧的小面团,我们叫“火鳖子”因小团烧后,硬壳,像个小龟。

如果面团切开后的口是黄色的,说明碱多了,就先不要蒸,再放一阵,碱的力量变小后再蒸,我们这儿称“让多醒一会儿”。

揉好的面,就是做馍的基础,让面变成馒头,就是在这主体的基础上进行了发挥。

切下一团面,用力揉五六分钟。如做圆馒头,就掐成小团,用手在案板上团成一个小球。如做花卷或油糕,就应该,用杆杖,把面擀开,在一个面片上撒上调料,葱花,抹上油盐等,之后卷起来,做成各种形状的花卷。如果馍内包馅,就应掐成小面团,在黏成小圆饼,包上菜,糖,豆泥等各种馅料。然后,收成圆形。过节,还会把面团做成各种形状,元宵节,要做成鱼形,布袋形,麦垛形,花形,男劳力吃麦垛,布袋,预示有力量,女人吃鱼,花形的,预示心灵手巧。如果娶亲,订亲,还要做成各种花形,鱼,花,动物,植物,配以红颜色,点缀越小,越精致越好,一个村子,也没有几个人会做的,那只能是那么几个心灵手巧的女人。

做馒头,用切下的小面团,轻揉,翻转过来,用手掌将底部搓紧,表面光滑,馒头团好后,要放几分钟自我发酵,等到要发,但还没有变形时,再放入蒸笼的箅子上加热,火上蒸,大约需要30-40分钟,才可出笼。如果面发的不好,就用凉水,上笼。如发的好,就用响水,上笼。响水,就是快开的水。蒸好的馒头,几乎要比生的大一倍,白光白光的,用手按一下馒头之后,坑马上恢复原状,就是熟了。

这门技艺,女人大多都会,但精者也未必多,村里过红白大事,就是先蒸馍,从发面到上笼一般都是有几个有经验的妇女把关,其余的妇女,就是揉面,掐节,揉馍,包馍了。关键是兑碱。如今有了干酵母,发面的技术就不太强了,但馍味却有差异的。

因我在工地上学做过几次馍,所以就把自己的所知用笔记下来了。毕竟自己是体验过的。

让大家见笑了。

(责编/高宜娜图片/苏运卿)

驻站作家简介:

苏运卿,年生,毕业于宜阳一高,曾执教十余载,任过校长,村长。

昌谷传媒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jianghuanga.com/jhry/549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姜黄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