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白癜风暖心公益活动 http://pf.39.net/bdfyy/bdflx/160706/4892467.html每年“壮族三月三”,广西便成为欢乐的海洋。在外乡人眼中,“壮族三月三”不仅是隆重的节日,也是一个万花筒:祭先祖、蒸彩糯、赶歌圩……各色广西元素在这个节庆里轮番登场,组合出一幅色彩斑斓的广西风情画。铜鼓奏出动人温度讲述人:刘畅(河南)职业:广西民族博物馆讲解员刘畅和“壮族三月三”颇有渊源。年,进入广西民族博物馆工作不久,刘畅便接到了任务:在“壮族三月三”假日里,主持博物馆举办的铜鼓演奏会。曾经生活在千里之外的河南的刘畅,对这一切感到既陌生又新奇。演奏会上,当民间艺人用定音鼓奏响《山歌好比春江水》、《只有山歌敬亲人》、《赶圩归来啊哩哩》这些经典曲子时,刘畅被深深折服,“清脆动听,感觉很不可思议。”这是刘畅第一次欣赏到铜鼓打击出来的乐曲。原本只是讲解词中冰冷文物的铜鼓,在她眼里突然有了温度,不再是没有生命的物件。刘畅主持铜鼓演奏会,图为铜鼓乐队的主奏介绍定音小铜鼓,右一为刘畅。刘畅供图自那以后,每年“壮族三月三”的庆祝活动上,都能看到刘畅的身影。年,刘畅作为“壮族三月三·八桂嘉年华”活动开幕式的嘉宾引导员,走在队伍最前方,“时时刻刻被热情洋溢的少数民族同胞所包围,那一刻觉得‘壮族三月三’是一个非常值得欢庆的节日。”在刘畅看来,“壮族三月三”是广西非常有特色的一个节日。对歌、打磨秋、竹竿舞、背篓投绣球等平时人们很难碰上、体验的民俗活动,在节日期间都能“一站式”感受到。“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也就是说三月三是黄帝的诞辰……”如今,她对于“壮族三月三”的各种小知识信手拈来。“作为一名讲解员,在‘壮族三月三’活动时参与其中,现场的体验让我更准确地理解了广西深厚的文化底蕴、民俗风情,这些都将帮助我为观众们提供更生动的讲解服务,更好地传播广西文化。”打开一扇窗看广西民俗文化讲述人:杨立波(河北)职业:南宁旅游协会导游年起,广西人便拥有了令全国人民羡慕的“壮族三月三”小长假。大学毕业后,杨立波成为一名导游,即便在广西工作,因为要带团,她也很少能享受小长假的“福利”。“‘壮族三月三’对于不少外地人而言,都是非常新鲜、奇特的。”杨立波说,在自己的家乡河北,主要以汉族人口为主,这几年就连春节的“年味”都变淡了,而像“壮族三月三”这样隆重的少数民族节庆更是几乎没有。因此,最初经历“壮族三月三”的时候,感到浓浓的民族风扑面而来,热闹又喜庆。很多游客感受也与此相同。年“壮族三月三”期间,杨立波曾带了一个来自浙江的旅游团。在去景点的路上,游客们不时看到“祭祀”“拜山”活动,都非常好奇。于是,杨立波给他们一一介绍“壮族三月三”的由来,以及各种民俗,“广西各族人民在‘三月三’期间祭祀祈福、走亲访友、以歌传情、娱乐竞技。他们在展示多姿多彩的文化的同时,也增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壮族三月三’给外地游客打开了一扇直观了解广西文化的窗口。”不仅如此,杨立波说,小长假一方面拉动了广西旅游经济的增长,另一方面也改变了从前这个时节的旅游产品形态。为了满足游客的需求,不少旅行社专门设计了“广西人游广西”的旅游产品。广西“独一无二”的小长假创造了新的机会,本地人有了更多的出行时间,这让他们对自己的家乡有了更多的了解。“淳朴的广西人让我留下来”讲述人:何世斌(湖南)职业:餐饮店老板何世斌了解“壮族三月三”,始于一场斗牛活动。年,他和朋友驱车前往武鸣,观看了斗牛比赛后,才知道除了斗牛,“壮族三月三”还有好多的习俗:赶歌圩、抢花炮……当然,还有吃五色糯米饭。用红蓝草、枫叶、姜黄等植物制成的糯米饭,也能让这名湖南人的胃感到妥帖。与何世斌一同适应“广西口味”的,还有他的餐馆。经营着湘菜馆,何世斌在餐馆的菜式里,也尝试融入广西特色,比如,在炒红薯叶的时候,放入酸笋;在炒花甲螺的时候,做成老友口味……没想到,这些菜让喜咸、辣的湖南人也很中意。“我的湖南朋友来广西,尝了广西做法的红薯叶,都夸赞不已”。如今,何世斌已经把户口落在了南宁,从湖南人变成了广西人,“广西人非常淳朴,我很喜欢这里”。民歌唱到国外去讲述人:王良(山东)职业:广西演艺集团声乐团声乐演员来广西前,王良对广西的了解仅限于刘三姐;在此地浸润数年后,王良随口便能“蹦出”马山会鼓、芦笙踩堂这样的“专业术语”。王良在“壮族三月三八桂嘉年华”活动中,演唱歌曲《广西尼的呀》。王良供图王良是广西演艺集团声乐团的一名声乐演员。在“壮族三月三”演出的舞台上,聚光灯好多次打在他身上。对于王良而言,印象最为深刻一次要数年的中越歌台。当时,王良和表演团队一齐将广西的歌圩带到了越南。在演出中,王良和越南女歌手共同唱起了《藤缠树》(改编于刘三姐经典民歌《世上哪有树缠藤》)。王良化身成为阿牛哥,与越南刘三姐深情对唱。为了更好地表现这首歌,越南女歌手使用中文演唱。演出后,不少观众受感染,也学用中文演唱这首歌。这些细节让王良产生了自豪感,“借助‘三月三’的平台,通过音乐,把咱们广西的民族文化传播出去,让两国人民增进了了解,加强了文化交流,是一件特别令人高兴的事。”在王良看来,这些年,“壮族三月三”的文化品牌越来越响亮,文化产品也越来越丰富。其中一些还成为了“壮族三月三”的文化名片。比如,年,民族音乐剧《山歌好比春江水》在全国进行了巡演,把民歌的音符唱到了全国各地。年,王良参演的广西首部民族歌剧《三月三》首演。这部被称为壮族版“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歌剧将山歌文化与西方歌剧艺术相结合,作出了创新,“未来,也希望通过‘壮族三月三’的平台,用更丰富的表现形式,将广西的民歌文化推上更高的舞台”。编辑丨唐爱春本文由南国早报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jianghuanga.com/jhls/114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