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姜黄 > 姜黄论述 > 正文 > 正文

平乐志愿军老兵黄日光,在战场上视死如归,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1/12/18 16:23:49
上海白癜风医院 http://m.39.net/pf/a_7422870.html

黄日光祖籍广东,祖父辈在战乱中一路乞讨来到平乐,落户平乐二塘。父亲黄魂成年后娶二塘湖洋姑娘林五妹为妻,养育三男四女七姊妹,黄日光排行第二,出生于年农历10月8日。抗战爆发后举家躲日本,辗转来到平乐镇江口村,搭建茅屋落户于此,黄日光回忆说,初来乍到江口村,这里的村民都非常善良纯朴,尽管都过着穷苦日子,但都尽其力帮助自己一家度过了最初的艰难日子。

人是安顿下来了,生活还得靠自己。一家九口人仅有父母二个劳动力靠帮地主打工度日,困难程度可想而知。几姊妹从大到小,年纪稍长就开始放牛、干农活,承担起养家糊口的劳动,没有上过一天学。这样的日子捱到了平乐解放,年12月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第49军师团1营长驱直入解放平乐,接着组织农会动员贫苦农民打土豪分田地,黄日光一家不仅有了安身之地还分得了属于自己的土地,过上了不用交租不受压迫的生活。眼前的一切让黄日光感受到了共产党的伟大,农会的亲切,他跟村里的小伙伴们一道组织起来为解放军烧茶送水,力所能及的参加农会活动。

年10月朝鲜战争爆发,为了应对战火燃烧到我国境内的局面,全国大规模征兵工作拉开了序幕。黄日光与同村青年谢文汗毫不犹豫应征入伍,年5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编入21兵团师团任战士。新兵入伍需在南洲集训学习文化、军事技术,这是黄日光人生第一次有了学习的机会,他非常珍惜也非常用功。他告诉笔者说,他小时候做梦都想读书,醒过来仍然是躺在烂木板床上讲梦话,没想到这个学习梦在共产党解放军这所学校里实现了。他说他自从参军以来就从没间断过学习,宿营时集中学习,行军时教员把小黑板背在背上让大家边走边学习,在学习文化的同时也学习政治,文化和觉悟都有了进步,明白了革命道理。

集训结束,黄日光随部队一面拉练一面参加地方剿匪活动,后到达柳州黎塘,从黎塘出发前往湖北武汉参加荆江分洪工程建设。历时三个月的劳动,黄日光年龄虽小志气大,不仅挑得多跑得快,还放弃休息主动到工地找活干,工程结束荣立记小功一次。年9月,部队从湖北返回广西黎塘后又接到徒步行军开赴海南岛参加国防建设的命令,行军途中黄日光不仅拒绝战友的照顾,反而协助鼓励与自己年纪相仿和体弱的战友互相帮助,跟上队伍,受到表扬。年12月,部队接到千里行军返回广西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命令,结果刚回到广西黎塘就登上了一辆专列。

(右一黄日光左一谢文汗)

?专列在高度保密中前行,门窗紧闭,战士们在昏暗的灯光下交头接耳,小声的议论着各种可能发生的结果,谁也没有料想一场决定国家命运、改变每个人一生的战争正悄然而至。黄日光回忆说,专列行进过程中,最明显的变化就是越往前就越来越冷,战友们把所有的衣服都穿上也抵挡不住寒冷,当列车终于戛然而止到达目的地时,已经到达了东北的辽宁锦州。此时此刻,眼前除了满天飞舞的雪花就是浓浓的战争气氛,部队就地换装改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番号为,所谓即铁道兵、9即第9师,经过短暂的训练,部队于年1月跨过鸭绿江入朝参战。

(网络截图)

初入朝鲜,志愿军就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战场上根本就见不到敌人,地面上的狂轰滥炸和扫射却如影随形,冰冻三尺的地面结冰在这里并非传说,这对雪花都难得一见的南方兵来说无疑都是一种严峻的考验。铁道兵正是在这样的艰苦环境下不怕流血牺牲,克服困难修筑铁路,保障运输生命线的畅通,为前方将士提供后勤保障的。对此,黄日光回忆说,部队刚到达朝鲜的新义州,就遭到了敌机的轰炸和扫射,这种情况如影随行,如同家常便饭,如果讲当时讲没怕那是讲假话,炮弹什么时候落下来扎向什么地方鬼才晓得,久不时的还有身边的战友挨炸死炸伤,你讲怕还是没怕?只是时间长了,见多不怪了,报定了为国舍命的想法了,那才真正的视生死于不顾了!

(网络截图)

黄日光回忆说,铁道兵的战线贯穿朝鲜三千里江山,铁九师的任务也随着战争需要变换位置。黄日光入朝后先后辗转八面院、龟城、天耳山等地参加打隧道、挖冻土、抢修损毁铁路等战斗。回顾当年的情景,黄日光说,异国打仗人生地不熟,又处在被动挨炸的不利环境,每个志愿军战士都经受住了流血牺牲、忍饥挨饿等考验,奋不顾身战斗在铁路沿线,没有偷懒的更没有退缩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铁道兵“在严寒的冬季里、复杂的地形上,只用了60天的时间不畏艰险,不怕流血牺牲突击建成公里长的新铁路,创造现代战争史上的新奇迹!”而受到志司彭德怀司令员高度赞扬的真正原因。

停战后,黄日光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担任了副班长职务,随军留在朝鲜帮助恢复生产建设,先后参加了高原机务段、定州机务段等建设。年,黄日光回国,先在黑龙江汤圆县修建营房,后参加旅顺港、内蒙古包头铁路建设。年黄日光复员回到平乐,是年招工到了横县参加西津水利工程建设。由于工程建设的需要,指挥部组建一支隧道掘进突击队,黄日光主动请求参加并担负打风钻的重任,工作中他仍然保持抗美援朝打隧道时的倔强劲,在安全措施极其简陋的环境下,他不顾个人安危,总是挺立在通风条件不到位的位置上作业,容易出现危险的环境中战斗,为大家树立了榜样。

长年累月的体力透支,日积月累的吸入粉尘,终于把黄日光击倒了,当一纸肺气肿(矽肺病)的诊断书摆在他面前的时候,医院,开始了漫长的健康恢复治疗。这是一种慢性病,治疗周期特别长,又无特效药,黄日光那里受得了这样的折腾,一番思量之后,他作出了一个不给单位添麻烦的决定,年他辞去工作回到了江口村。

(网络截图)

江口村是既是黄日光一家人的安身之地,也是黄日光收获爱情的地方。村上有一户谢氏人家,跟黄家人一样也有7姊妹,姊妹当中谢文汗跟黄日光年龄相仿,志趣相投,是十分要好的玩伴,谢文汗有个妹妹叫谢连英,年纪比哥哥小好几岁,时常跟着哥哥和黄日光屁股头,于是就跟黄日光有了“两小无猜形影相随”的乐趣。这种乐趣很快就变成了一种牵挂,年5月,当谢文汗和黄日光双双入伍又双双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的时候,谢连英除了对亲哥哥谢文汗的牵挂,还多了一份对情哥哥黄日光的思念。黄日光的军旅生涯有了谢连英的书信往来,从此也就多了一份担当。

(网络截图)

年,黄日光与谢连英步入婚姻殿堂,先后生育女儿黄秀群、儿子黄中林、黄中德。婚后的日子是两地分居聚少离多,谢连英孝敬公婆细致入微,黄日光患病辞去工作回乡后,谢连英相夫教子独自挑起家庭生活重担,她无怨无悔。对此黄日光不无感慨的告诉笔者:“老伴是他一生中最值得感谢的人,没有她就没有今天一大家子人的幸福,更加没有自己能活着吃到今天的日子。”谈起丈夫黄日光,妻子谢连英也是一脸的幸福,说:“老黄是个实在人,虽然讲生病回来什么待遇也没得了,家庭生活需要开支、小孩上学需要开支、自己吃药打针需要开支,但他总是保持一种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总拿抗美援朝牺牲战友来比喻,讲自己这条命是捡得的,要懂得知足。”夫妻之间相互理解,彼此相爱,情深意浓的感情显而易见。

小儿子黄忠德告诉笔者,他们几姊妹都是从艰苦的生活环境中走过来的,从小就感受到父母的不容易,由于父亲身体健康的原因,家中多了一笔额外的开支,父母硬着头皮向亲戚朋友借钱维持生活,也从来都不去找组织申请补助。日积月累欠下的债务一直到九十年代末才还清,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儿女们也从没听过父母哀声叹气,更没见过父母为钱争吵,姐弟三人更没有因为缺钱而辍学,都读到了高中毕业。

对于人生的过往,黄日光用了“知足”两个字予以概括,共产党让他家改变了上无片瓦下无寸土的贫穷现状他感到知足,光荣参军还学到了文化知识明白了革命道理他感到知足,参加抗美援朝能够平安回来他感到知足,患上严重的职业病能够活着到现在他感到知足。细细想来这知足二字看似不难理解,但读懂去做能坦然面对的人又并不是很多,因为知足是需要勇气、需要担当、需要换位思考作支撑的,黄日光能够用知足二字诠释生活已属难能可贵了。

如今既做外公又做爷爷的黄日光老人儿孙绕膝享受着天伦之乐,5个孙辈中除一个仍在念中学外,其余都是大学生,这无疑又给黄老凭添了知足常乐的重要一笔。最让老人家开心知足的还是年8月,接受颁发抗美援朝入朝参战70周年纪念章那一刻。至今回想起来,他仍然重复着当时表达激动心情的一句话:“此生死而无憾!”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jianghuanga.com/jhls/919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Copyright © 2012-2020 姜黄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