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黄
姜黄≠生姜
生姜和姜黄虽然都是姜科植物,但二者并不相同
快来看看魅力无限的姜黄!
姜黄(CurcummaeLongaL.),姜科姜黄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根茎成丛发达,分枝很多,椭圆形或圆柱状,橙黄色,极香。根粗壮,末端膨大呈块根。我们食用的姜黄,大多是其干燥根茎磨成的金黄色粉末,味苦而辛却不辣。
大家可能对姜黄比较陌生,但是一定对咖喱印象深刻吧。对于混合香料咖喱而言,姜黄粉便是其中的主角。咖喱金灿灿的色泽大多是姜黄粉的功劳。
来一口咖喱牛肉饭吧
姜黄的
功效
诸多研究表明,姜黄内服具有抗氧化、降低血糖血脂、抗菌消炎抗病毒、保护肝脏、抗癌的作用,外敷具有美容养颜的功效。
姜黄的魅力在哪里?
姜黄具有如此丰富的功能,其精髓在于被称为姜黄素的生物活性物质。根茎含姜黄素(Curcumin,C21H20O6)约0.3%。
姜黄素
姜黄素的三种形式
姜黄素,黄酮类化合物之一,其具有三种形式:姜黄素(curcumin)、去甲氧基姜黄素(DMC)、双去甲基姜黄素(Bis-DMC).
姜黄素的
功效
诸多证据显示,姜黄素具有抗氧化、抗炎及免疫调节、抗肿瘤作用,还具有预防心血管疾病和保肝作用。
姜黄素悖论///
悖论:姜黄素低生物利用度X姜黄素对人体健康的促进作用
姜黄素为脂溶性,不溶于冷水。由于姜黄素在水体系中溶解性较差,且二酮结构易变为烯醇式结构,在pH7时不稳定,导致进入机体后易被直接代谢,其生物利用度较低。但同时又有诸多研究表明姜黄素对人体健康的促进作用。
关于肠道菌群和姜黄素之间双向相互作用似乎可以阐明姜黄素低生物利用度与其对健康具有广泛的影响这一悖论。
姜黄素与人体肠道菌群的双向作用
研究表明,姜黄素与肠道微生物群之间具有双向作用。
1肠道菌群对姜黄素的
生物转化
肠道微生物是姜黄素生物利用度的有效调节者。
姜黄素可通过人肠道细菌Blautia菌株MRG-PMF1引起的甲基芳醚裂解,转化为去甲基姜黄素和双去甲基姜黄素。此外,大肠杆菌可通过NADPH依赖的姜黄素/二氢姜黄素还原酶,代谢姜黄素。这种酶能够将姜黄素转化为二氢姜黄素,然后转化为最终代谢产物四氢姜黄素。研究表明,由肠道细菌产生的姜黄素代谢物较姜黄素本身具有更好的生物活性。
2姜黄素对
肠道菌群的调节
研究表明,未被吸收的姜黄素可以间接调节结肠微生物群,通过产生额外的生物可利用和生物活性分子(如二氧去甲基姜黄素和二甲氧基姜黄素)对多种疾病产生有益的影响。
举例:姜黄素对肠道屏蔽功能的作用///
姜黄素不仅可以改变微生物群的组成,而且可以增强肠道屏障的功能。
姜黄素可改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肠道菌群的代谢,降低患者血清甲胺、三甲胺、硫酸吲哚氧基和马尿酸浓度。
研究表明,紧密连接蛋白能起到很好的隔离作用,有效控制肠道细胞间物质的进出。在CaCo2细胞中,姜黄素能够削弱肠上皮屏障功能的损伤,抑制脂多糖诱导的IL-1β分泌,抑制紧密连接蛋白被破坏。姜黄素还能减弱过氧化氢诱导的对人体肠道上皮细胞通透性的破坏作用,并且恢复紧密连接蛋白。
除此之外,姜黄素还能抑制IL-1α诱导的肠道表皮通透性增强。
姜黄素还具有抑制肠道炎症的作用。比如,姜黄素可降低肠道TLR-4、IL-1、TNF-α表达水平,改善肠道炎症。
姜黄素与人体肠道菌群双向作用机制的总结
姜黄与其提取物的食用指南
姜黄素结构中含有β-二酮,使得其具有高的疏水性,因此食用姜黄最好与油同食。
姜黄素需
食用有度
目前市场上已有不少姜黄素产品。已有研究表明,即使在高剂量(mg)情况下,服用姜黄未见健康损害。大部分研究中,姜黄素产生效果的剂量在-mg之间,结合其口味、特性,建议每日服用姜黄素不超过0mg。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姜黄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但其并不能代替药物。此外,由于姜黄素具有抗凝血功能,术后患者一般不宜食用。
最后来到激动人心的姜黄食用大赏时刻!
姜黄
食用大全
左图姜黄椰奶右上图黄饭、姜黄燕麦粥右下图姜黄南瓜浓汤
话不多说,回家吃咖喱!
参考文献
上下拉动翻看参考文献
[1]孙林林,乔利,田振华,赵盼,蒋海强,杨雯晴,李运伦.姜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43(02):-.
万宇欣.新型姜黄素前药的制备及其抗骨肉瘤作用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
[2]赵爱青,杨德兵.姜黄素对肠道健康调节的研究进展[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37(01):70-72.
[3]王玮琛.姜黄素分离与纳米颗粒制备及对疲劳应激损伤的修复作用[D].哈尔滨工业大学,.
[4]ShenL,JiHF.Bidirectionalinteractionsbetweendietarycurcuminandgutmicrobiota.[J].Criticalreviewsinfoodscienceandnutrition,,59(18).
[5]ZhangF,HeF,LiL,GuoLC,ZhangB,YuSH,ZhaoW.BioavailabilityBasedontheGutMicrobiota:aNewPerspective.[J].Microbiologyandmolecularbiologyreviews:MMBR,,84(2).
[6]LoprestiAdrianL.TheProblemofCurcuminandItsBioavailability:CouldItsGastrointestinalInfluenceContributetoItsOverallHealth-EnhancingEffects?[J].Advancesinnutrition(Bethesda,Md.),,9(1).
[7]Faralli,A.,Shekarforoush,E.,Ajalloueian,F.,Mendes,A.C.,Chronakis.InvitropermeabilityenhancementofcurcuminacrossCaco-2cellsmonolayersusingelectrospunxanthan-chitosannanofibers[J].Carbohydratepolymers,,2(6):38–47
[8]WangJ.,GhoshS.S.,GhoshS.Curcuminimprovesintestinalbarrierfunction:Modulationofintracellularsignaling,andorganizationoftightjunctions.Am.J.Physiol.CellPhysiol.
[9]WangJing,GhoshSiddharthaS,GhoshShobha.Curcuminimprovesintestinalbarrierfunction:modulationofintracellularsignaling,andorganizationoftightjunctions.[J].Americanjournalofphysiology.Cellphysiology,,(4).
[10]ScazzocchioBeatrice,MinghettiLuisa,DArchivioMassimo.InteractionbetweenGutMicrobiotaandCurcumin:ANewKeyofUnderstandingfortheHealthEffectsofCurcumin[J].Nutrients,,12(9).
THEEND
排版/文字
洪佳晨
图片/源于网络、文献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jianghuanga.com/jhry/79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