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带
位于云南省最南端的西双版纳,拥有中国唯一的热带雨林。这里分布着中国四分之一的哺乳、水生物种以及约六分之一的植被资源,其中不少为当地特有,比如西双版纳最精美的植物之一茴香砂仁、著名的佛教树种娑罗双、形似花朵的兰花螳螂、性格彪悍的黄猄蚁……
这里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完整的生态系统,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以及湄公河下游地区的生态平衡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然而人类活动的扩张正在威胁这一片中国西南最后的雨林的生存。如何缓解森林生态系统的退化,如何进一步提高地区生物多样性,如何为本土社区带来更多生计选择,从而让他们成为环境保护的一员,都是要考虑的问题。
多彩生活源于多样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才是真正的七彩云南。
雨林
“正科副科,不如橡胶树栽两棵”
橡胶在云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五十年代。
当时西方对新中国实行贸易禁运,为了实现关键商品的自给自足,云南的西双版纳与海南省一并选为橡胶生产地。当时的目标是在西双版纳种植万棵橡胶树。八十年代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当地政府鼓励农民种植橡胶,这既能满足国家经济发展对天然橡胶的需要,又可以提高农民的家庭收入。
九十年代开始,中国向自由市场经济转型,又恰逢橡胶价格上扬,当地橡胶种植规模开始迅速扩张,尤其在年加入世贸组织(WTO)之后,中国进入世界橡胶价格体系,成倍增长的价格给农民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丰厚收入。所以在当时的云南,流传着“正科副科,不如橡胶树栽两棵”的俗语,足以体现出橡胶巨大的吸引力。
被割胶的橡胶树?WWFChina
但是除了经济上的收益,单一的橡胶种植业也带来了潜在的环境风险。西双版纳的橡胶林基本上为单一树种的纯林,不科学的种植方式会导致很多环境问题的产生:例如降低生物多样性,造成水土流失,还导致化学品的滥用以及其它环境问题。近几年,橡胶价格走低,与之发音相像的香蕉又成为了当地增加经济收入的新宠,大有重现当日橡胶发展的趋势。人们开始砍掉一些低产胶林,改种香蕉,而香蕉的集约化种植对水土及生物多样性也存在威胁。
漫山遍野的香蕉成为热带雨林的新威胁?WWFChina
生活处处有橡胶
橡胶产品与人们日常生活之密切,可能超乎你的想象。世界上部分或完全用天然橡胶制成的物品已达8万种以上。
例如医疗卫生行业所用的外科医生手套和输血管,工业上使用的传送带,农业上使用的排灌胶管,气象测量用的探空气球,科学试验用的密封、防震设备,甚至连火箭、人造地球卫星和宇宙飞船等高精尖科学技术产品都离不开天然橡胶,而不用说生活中的雨鞋和暖水袋等日常用品。天然橡胶消费量最大的就是汽车工业(约占天然橡胶消费总量的65%),它的发展情况直接关系到轮胎的产量,从而影响全球天然橡胶的需求和价格。
历史记载11世纪南美洲就出现了橡胶球。图片来源于网络。
天然橡胶发现很早,考古发掘表明,远在11世纪,南美洲人民就已经开始使用橡胶球做游戏。18世纪一些法国科学家在南美洲发现橡胶制品,并记载橡胶树的产地、当地居民采集胶乳的方法和利用橡胶制成壶和鞋的过程,引起了人们重视。
随着橡胶用途的开发,英国政府考虑到巴西野生橡胶树生产的橡胶终究不能满足工业的需要,19世纪中后期开始了天然橡胶的人工栽培。年英国人魏克汉(H.A.Wickham)把橡胶树的种子和幼苗从巴西运回伦敦皇家植物园邱园(KewGarden)繁殖,然后将培育的橡胶苗运往锡兰(即现在的斯里兰卡)、马来亚、印度尼西亚等地种植均获成功,至此完成了将野生的橡胶树变成人工栽培种植的工作。
随着橡胶工业的迅速发展,到20世纪20~30年代人工栽培的橡胶已经逐步取代野生橡胶,成为天然橡胶的主要来源。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发达国家中的汽车等工业蓬勃兴起,推动了世界橡胶工业的大发展。
40年代香港橡胶公司广告。图片来源于网络。
梳理天然橡胶工业的发展,就不难理解为何有人说如果没有橡胶制品,人类几乎无法建立当今完整的工业体系。
多彩生活源于多样自然
一方面,工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作为重要原料的天然橡胶,另一方面,橡胶树的种植为热带雨林带来了诸多环境问题。如何让橡胶的种植对环境更加友好,如何保证当地社区居民的生计收入,政府、学者、科研单位和相关机构都在努力探索,而建立环境友好型生态胶园是个值得推荐的方向。
自年中期以来,WWF针对当地森林生态系统退化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在西双版纳和普洱地区同时开展了一系列工作,譬如种植珍贵乡土树种,探索环境友好型胶园,恢复野生亚洲象生态廊道,发展社区替代型经济等,旨在提高地区生物多样性,以及发展社区经济。
WWF友好型胶园建设项目点?WWFChina
项目通过示范和培训相结合,在西双版纳和普洱市的多个乡镇社区和少数民族居住地,为当地林业管理部门和当地社区提供种苗和培训,引导他们提高生态保护意识,提高引种珍稀及高价值树种的技术水平,寻找增加收入水平的机会。这也是WWF在开展工作时,注重生态系统恢复与社区经济发展的平衡所作出的努力。
珍稀树种苗圃?WWFChina
项目进行到第二年,WWF支持在西双版纳纳板河保护区的纳版村民小组,建立“低海拔橡胶园生态改良示范园”亩,以混农林种植理念为基础、采取不同搭配的模式,在原有的橡胶林下种植紫姜、姜黄、羯布罗香、云南红豆杉等药用及珍贵种树。
农户岩温香和岩涛在当地有亩的橡胶林,今年是他们通过项目支持,在自家橡胶田中种植姜黄的第二年。
岩温香和岩涛在自家的橡胶林?WWFChina
为了向前来探访的项目官员展示自家的姜黄长势,岩大哥找了一株挖了出来,掰开露出鲜嫩的黄色,还伴着淡淡清香,“这个在我们这里是味药材,可以活血行气、驱寒消炎,可在印度,它就是咖喱的主要成分,姜黄粉就是它,你们闻闻”。
现在地里的姜黄长势喜人,两人打算再耐心等上一年,等来年品相更好的时候卖掉,应该能带来不错的收入。如果未来收入可观,能够替代目前橡胶带来的收入,两人也考虑把这片橡胶林还给更多的热带树种。WWF希望带动农户在自家橡胶林地里通过结合长周期树种和短周期作物的种植,既满足他们的经济收入,又能兼顾生态环境。
岩家地里的姜黄长势喜人?WWFChina
和岩家二人有着相似打算的还有倚象镇的马红兵。他去年从距离自家不远的WWF项目支持的苗圃中,领到了牛樟的种苗,开始在自家的地里种植,想试一试种植诸如香樟这种热带珍稀树种,会不会给自己的生活带来改变。公司的技术员还告诉马大哥,牛樟和普洱一起种植,由于牛樟本身的香味具有驱虫效果,可以省去给茶树喷洒的化学品,让普洱的种植更有机,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马大哥在自家的田地?WWFChina
“给胶农推广我们的经验和想法,离不开像马大哥和岩大哥这样在社区中起到示范作用的人。这些活生生的案例才能让更多人信服我们推动的环境保护的方法是对社区的生活生计有帮助的,这样项目也才能可持续地进行下去”。WWF中国森林项目主任黄文彬说。
为了和社区建立良好关系,WWF还在纳板河保护区的傣族村庄开展“傣族庭院经济恢复示范”,为52户农户提供石斛、芒果、木果奶等庭院经济植物或传统傣药,为其开展庭院经济植物种植规划,以期为社区的协同发展和持续增收创造积极有利的条件。WWF希望通过这些示范点和农户的推动作用,能够让周围的农户真切地看到社区可持续生计替代的多样可能,从而亲身愿意参与到环境友好型胶园的建设,最终提升雨林的生物多样性。
生活在西双版纳的傣族传统里极为看重人和自然的联系,几乎每一个傣族村庄都有一棵神树供人致敬崇拜。这里流传着这样一句谚语“没有森林就没有水,没有水就没有田,没有田就没有粮,没有粮就没有人”,人和自然和谐相处,其实早就印刻在人们的血液里。WWF希望通过切实可行的项目,联合多方丰富这片中国最后热带雨林的生物多样性,让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也能更好地与自然共生,有更多彩的生活。
图文、排版/诗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