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姜黄 > 姜黄入药 > 正文 > 正文

ldquo特殊上将rdquo李涛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1/10/7 16:44:40
如何防止白癜风的复发 http://pf.39.net/bdfyy/dbfzl/160319/4793178.html

自年至年,先后共有57位高级将领被授予了上将军衔,即开国上将。

注:开国上将,并不单指年获上将军衔的将领。

年、年、年获上将军衔的皆列为开国上将。

开国少将、开国中将亦如是。

在共和国开国将领中,军功与战绩是一众将领获衔的基础支撑。不难发现,无论是大将还是少将,都战功彪炳而且为人所熟知,最起码的诸多将领之间彼此熟悉。

但五十七位共和国开国上将中,位列十三的李涛将军,却并不为人所熟悉,上将李涛甚至一度被称为“特殊上将”。

“特殊上将”的特殊之处,就在于他并没有和大多数将领一样在战场上挥斥方遒,也没有和李克农等同志一样在情报场上浪遏飞舟,而是在军委机关中,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曾被誉为军委首长的高级参谋。

自工农红军时候起,他的工作就与中央军委有着很深的渊源。

年,刚刚遭受反动派武装袭击的李涛,当即率军突围,刚逃离虎口的李涛,不顾疲倦在桂东地区参加了秋收起义。之后,又因起义失败,被迫向南转移,先后在广东和香港工作,而李涛将军的幕后工作史,也正是由此发端。

年,在广东省委和香港区委工作了两年,积累了大量政治工作经验的李涛,经由上海向中央苏区进发。随着农村根据地的发展,和中央苏区的建立,蒋介石集团的大规模“会剿”行动也铺展开来,针对中央苏区的围剿行动先后进行了五次。

而第一次围剿行动,于年10月展开。时年,蒋介石为消灭工农革命武装,纠集10余万兵力,浩浩荡荡开展了第一次“会剿”。为了一鼓作气,蒋介石调集重兵采取了“长驱直入、分进合击”的策略,欲在战场上“全面开花”。

中央苏区,第一次面临巨大的危机,而此时,也正是李涛进入苏区的第二年。

进入苏区后的李涛,最先任江西红军独立团二大队指导员,统筹大队工作。由于极高的思想觉悟和出色的政治工作,被上级领导一路提拔,从大队指导员,不到三个月任职纵队支队政委,随后又直接但任红3军第7师的政委,一年间便成长为了军队中高级干部,也就在他但任第7师政委事,中央苏区的第一次反围剿斗争的号角,吹响了。

面对大军围剿,毛泽东指挥红一方面军,以“诱敌深入”为作战方针,在战术上将蒋介石“长驱直入”的战术进行瓦解。毛泽东指挥部队,集中优势兵力将“分兵进击”的国民党军各个歼灭,而黄公略的红3军,成为了一支主力,黄公略一度被称为毛泽东麾下三骁将之一。

而第七师,正是黄公略麾下的一支劲旅。在政委李涛和师长陈伯钧的率领下,第七师面对数倍与自己的敌人,顽强抵抗,同时与兄弟部队全歼了国民党18师2个旅及18师师部,俘虏18师师长张辉瓒。此次反围剿斗争,苏区红军共歼敌1.5万余人,取得胜利,同时李涛与陈伯钧二人也由此一战成名。

十万大军,被打得落花流水,南京的蒋介石盛怒之下又调集了重兵20万,与年2月,进行第二次“会剿”行动。

鉴于之前的失败,蒋介石不仅增加了兵力,而且更新了装备与战术。第一次“会剿”行动采取了“长驱直入”的战术,结果被包了饺子。有了前车之鉴,便有了改进的办法。

蒋介石以20万大军为依托,采取了“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方针。

然而他们没想到的是,毛泽东指挥反围剿的战术,却没有改变,第一次是“诱敌深入”,第二次亦如是。20万国民党军,浩浩荡荡向中央苏区逼近,然而毛泽东手上的兵力只有3万,以3万对阵20万显然不现实,然而事实上是,红军打赢了。

毛泽东指挥部队,依托有利地形,集中优势兵力进行歼灭战,摆脱阵地战的魔咒,“诱敌深入”下的“伺机歼灭”,成为了第二次反围剿的亮点。而在第一次反围剿斗争崭露头角的李涛和陈伯钧,又一次担负起了重任。

为了打好歼灭战,牵制和阻击敌人成为了战斗重点,李涛与陈伯钧率领第七师,再一次担负起了牵制敌人的重任。以第7师一个师的兵力,牵制敌第19路军,一场极其不对等的战斗打响了。

李涛与陈伯钧配合默契,非但没有较大的伤亡,而且第七师全身而退,还俘获了第28师师长公秉藩。

注:公秉藩,陕西人,是李涛率军俘虏的第二个国民党军师长,被俘后不久欺诈而逃,离奇的是在解放战争时期,公秉潘回到西安闲居并没有参战,建国后被捕判刑10年。

击破敌28师后,红三军进入广昌与甘竹地区阻击敌军,李涛与陈伯钧率第七师随军挺近。红三军先后击溃敌第8师与24师,击毙第5师师长胡祖玉,第二次反围剿获胜。

年7月,李涛率部参与了第三次反围剿斗争。为了一雪前耻,南京的蒋介石亲自挂帅,但任总司令,同时带英、日、德三国军事顾问,率领30万大军直逼中央苏区。

第三次“会剿”的兵力,是前两次“会剿”兵力之和,无论从哪方面看,蒋介石都是必胜无疑,当然,蒋介石也作如是想。汲取之前的作战教训,蒋介石决定三路大军“长驱直入”,直捣苏区。然而毛泽东的指挥水平,并不是他蒋先生能够算透的,毛泽东与朱德率军游击,开始“避实就虚”但游击战,蒋介石的三十万大军,渐渐疲于应付。

红军主力更是长途奔袭,绕道千里直插国民党军后方,出其不意直击中军主力,三战三捷,国民党军四下溃散,红军各师则开始追击。

李涛与陈伯钧率第七师,随红3军大部队向东北方向追击,歼敌甚众俘虏五千余人,俘获了大批物资,近条机枪,近条步枪,子弹更是有00多发,用“李云龙”的话说是发了笔小财,可就当时中央苏区状况而言,这已经是收获颇丰了。

李涛和陈伯钧的能力,再次得到了上级肯定,休整数月后,李涛的第七师奉命至龙岩拒敌,结果他歼灭了敌张贞师主力,又一次声名鹊起,被众多军长看重,随后被掉入了当时的红十三军。

历经“岩头事件”的打击,红十三军一度士气不振,“岩头事件”甚至一度被认为是红十三军斗争失败的标志。而就在这时,连战连捷的李涛被掉入了红十三军,任军党委委员,三十九师政委兼任师党委书记,开始了重振红十三军的工作。

水口战役,成为了红十三军重整旗鼓的开端。年七月,朱德指挥部队,在广东水口地区,击溃了粤军15个团,战役大获全胜。而水口战役中,但任正面攻击的主力,正是红十三军,红三军和红十五军左右夹击,红一军和红十二军随后支援,五个军齐集一处,沉重打击了粤军。

李涛的事业,正处在上升期,然而就在此时,一场突如其来的变动,打乱了一切部署。同年十月,“左”倾主义抬头,而李涛也因为坚持毛泽东的战略方针,被降职听用,调入了红军总政治部任宣传科长。

一个战场上叱咤风云的将领,却被拉到了总机关当宣传科长,这种转变,对于指战员的打击是沉重的。但谁也没有想到的是,李涛因祸得福,在总机关劈风斩浪,就此开始了成为军委首长的高级参谋的旅途。

进入总政治部没多久,李涛被调回了“老家”,进入红一方面军政治部,但任对敌工作部部长,开始成为一名机关参谋。随后因过人的军事天赋和战斗成就,任红九军团政治部主任兼保卫局局长,成为军团级别的将领。值得注意的是,从调入总政治部开始,李涛的工作绝大部分都在做高级作战参谋,同时给部队作政治工作,已经很少亲临阵前斩将杀敌了。

也就是说,第四次与第五次反围剿斗争,李涛要么没有亲临阵前,要么打的窝囊,直到红军开始长征,李涛才再次担当起重任。

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失败,红军开始长征。在长征途中,各兵团并没有集中统一行动,而是相机行动以遥相呼应。原中央机关,同中央军委和中华苏维埃政府一道,组成了军委纵队,负责保卫中央。当时的军委纵队司令员,是红军总参谋长刘伯承,副司令员为叶剑英,政委为陈云,一套班子全是高级别将领。

随后,李涛接替了刘伯承,但任军委纵队司令员,陈云但任其政委,负责保卫中央。自被调离前线军队以来,李涛这是首次得到了指挥纵队进行作战的机会,但却并不是那么轻松。当时,总参谋长刘伯承事务繁杂,无暇顾及军委纵队的指挥,而叶剑英也被调离,除了李涛再无他人。

正如刘伯承所说:

“在军委纵队干部中,你(李涛)是带过兵的,打过仗的,跟机关干部不同。”

李涛肩挑这幅重担,还有另一方面原因,那就是“毛主席、恩来同志就在队伍里,大事可以随时请示。”因为是军委纵队,主要领导人几乎全部在队伍当中,而李涛作为总队司令员,有时候是能决定战役过程的,当然肯定要同毛主席和恩来同志请示,如此一来,原本就能力出众的李涛,渐渐被赏识。

由于军委纵队工作的特殊性,李涛丝毫不敢携带,亲自抓起了军委领导的警卫工作,研究各种保卫举措,演练各种突发情况,直接掌握保卫团与警备队,以随时投入战斗保卫军委首长。

在行军过程中,李涛也是丝毫不敢携带,他密切联系各梯队司令员,对每日的行军路线、营房设置、警戒线安排等事无巨细。逢山开路,他一马当先,遇水架桥,他身临其境。有序安排军委纵队的转移工作,避免了许多不必要的麻烦。

这种工作,一直持续到了四渡赤水之后,总参谋长刘伯承,再度但任了军委纵队司令员,李涛改任政治部主任,又回到了机关政治工作的战线上。而接下来,除了政治工作,统战工作也成为了李涛革命事业的重点。

长征结束后,红军开始东征,而抗日和统一战线成为了主要工作。李涛的工作经历,俨然是为之量身定做的,丰富的作战经验,较强的政治工作能力,肩负起统战工作的重任,已然没有什么问题。

年,东征开始,李涛当即调回了总政治部,这会并不是当宣传科长,而是总政统一战线工作部部长,专门负责统一战线工作,可见军委首长对李涛工作能力的肯定和对他的信任。李涛统一战线工作的对象,中央明确就两个,一个是东北军,一个是第十七路军。同年,李涛索性进入杨虎城部,开战统战工作,也就在此时,“李涛”这个名字才定性,他之前的原名,叫李湘舲。

西安事变,是当时全国斗争工作的转折点,蒋介石被迫改变了作战对象,开始抗日。而促成西安事变的当事人有两位,张学良与杨虎城,张学良正是东北军统帅,而杨虎城则是十七路军的高级指挥官。虽然不是说是李涛的统一战线工作催成了西安事变,但统战工作在其中发挥的作用,确实不容小觑,李涛的工作也得到了包括毛主席在内的中央领导的肯定。

随后,“十八集团军总司令部高级参谋李涛”活跃在了统战工作的舞台上。

年,李涛以总司令部高级参谋身份,先后做了东北军、西北军、川军的统战工作。年,李涛接任中共代表团团长,开始在全国各地宣传抗日主张,推动国共团结。在完成一系列统战工作后,李涛顺利回到了延安。

统战工作完成后,全国抗日斗争打开了新局面,台儿庄大捷,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等经典战役先后呈现,给予了日寇惨痛教训。而李涛,则调入了军委,成为了军委首长的高级参谋,这也成为了李涛后半生革命工作的常态。

年5月,回到延安的李涛,被留在了中央军委。起先但任了军委后勤部经济建设部部长,负责后勤供给工作,随后但任了军委秘书长、军委作战部副部长、军委第二局(二局专管情报)局长,他由此真正成为了军委首长的高级参谋。

可见,在此期间李涛也在隐蔽战线上,工作过一段时间。年5月,李涛但任中央情报部第三室主任,在李克农领导下负责对日伪的情报工作,掌握第一首情报,是军委秘书长做好高级参谋工作的关键。

作为军委秘书长,李涛的工作和生活,很多时候军委首长都是看得见的。李涛在做情报工作时,生活一度艰苦无比,他收养的儿子甚至交由二局的女同志喂养。但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李涛同志坚持不懈,尽职尽责出色完成了任务。

解放战争时期,李涛调任军委作战部部长,兼第一局局长,统帅机关和各级司令部工作,参与了众多战役的组织计划和文电起草,夜以继日,成为了毛主席和其他军委首长是高级参谋,也是一位得力助手。

年,辽沈战役结束,全国解放事业一片光明,但敌我势力悬殊几何,尚不明朗。李涛当即组织人员,计算国共双方的兵力,最终得出结论:解放军总兵力超万,国民党军不足万。

李涛将报告呈交给了周恩来,周恩来让其核对清楚呈送毛主席等军委领导,朱总司令、刘少奇以及任弼时,都对这位高级参谋深表满意。

毛主席接到报告后,当即起草了电文,即《中共中央负责人评一年左右即可根本打倒国民党政府》。

在渡江战役时,英国军舰紫石英号炮击解放军,李涛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发言人身份,进行了谴责,此时的李涛,已经是一位出色的军委参谋人员了,而且地位也不俗。不知情的同志们得知此事和通告全文后,都十分诧异。

而李涛表明了原委:毛主席和朱总司令、周副主席起草的电文,用了李涛的名字。

在随后的外交接触上,毛主席指示中共代表黄华,阐明立场要“根据李涛的声明”,李涛也由此被大众所知晓。

因为长期在军委工作,李涛和军委首长都彼此相熟,甚至也偶尔会和首长开个玩笑,在中南海时就曾与毛主席有过一次,而且就是以“李涛的声明”为梗。

当时李涛从军委作战部出来散步,遇到了毛主席。

毛主席开玩笑:“李涛将军,什么时候再发表个谈话啊?”

李涛也笑道:“那需要看主席有没有命令。”

年11月,建国一月整,毛主席指示中央军委的印信,一颗交由李涛掌管。毛主席亲批,让李涛掌中央军委印信,可见当时对李涛能力的肯定。

在解放军步兵操典、内务、队列、纪律等条令的编写过程中,李涛全程协助代理总参谋长聂荣臻同志,为军队建设再次贡献力量。年解放军授衔时,李涛被授予上将军衔,之后长期在军委工作。

特殊时期,李涛遭到迫害,在身患重病的情况下,被迫离开北京,于年,在广州病逝。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jianghuanga.com/jhry/864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姜黄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